随后一场更大的政治风暴“文革”再度使二人陷入雪上加霜的境地。1968年,罗烽、白朗被送至辽西盘锦五七干校。在盘锦,白朗的精神崩溃了,她摔碎钢笔,发誓从此不写一个字!而她于1970年7月在精神极度错乱下写了长达一万五千字的《退休(职)申请书》。这封浸透了白朗血泪的万言书才是她真正的绝笔。
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罗烽与白朗在极度困苦不公的境地里不离不弃。一如曾经经受的诸多磨难未能将二人击倒一样,1979年二人最终迎来了平反与恢复名誉。
[1] 金玉良。落英无声:忆父亲母亲罗烽、白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48。
[2] 金玉良。落英无声:忆父亲母亲罗烽、白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54。
[3] 金玉良。落英无声:忆父亲母亲罗烽、白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54。
罗烽白朗创作研究综述
在历年历代的中国文学史、文学作品的学术研究中,若按地理位置划分,占据主要地位的大致都是古时候的中原地区,而今的江浙地区。东北文学或是与东北有关的文学作品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上一直都处于不温不火的地位。这似乎又与东北的地理位置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东北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划分,亦有不同的名称。如《周礼·职方氏》中云:“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山海经》中,“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元朝《大元一统志》说:“开元路,南镇长白之山,北浸鲸川之海,三京故国,五国旧城,亦东北一都会也。”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在大多数的历史时期都处于“蛮荒”状态,居住着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并不属于汉族人的主要活动范围。由于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语言文字不通,随着这些少数民族的衰落和汉化,并未留下太多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因此这一时期的东北地区似乎并没有给学界留下太多可研究的方向。清朝末期以后,也就是近现代对于东北地区有了比较具体的划分,主要指今黑吉辽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即“东四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