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画像,伦勃朗,约1665年,布面油画,114.4厘米×94厘米。伦敦,肯伍德庄园
伦勃朗追求真实的形象,也因此领悟到了绘画的真谛。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17世纪的荷兰绘画,那些看似细致的观察与精湛逼真的技巧其实都并非“源于生活”,而是一种非凡的创造。正如浩瀚的大洋载着荷兰商船前往世界各地追求财富,荷兰共和国的绘画也是如此,时而水波潋滟,时而深渊幽冥。伦勃朗的肖像画时常与同时代的弗朗斯·哈尔斯的作品挂在一起。哈尔斯的笔触轻巧灵动,无论是衣领的飞边,还是微笑时的皱纹,仅用寥寥几点油彩就能呈现得惟妙惟肖。如果说伦勃朗在探索人生的最深处,他的情绪如暗淡黑影中隐隐闪现的珠玉微光,那么哈尔斯则铺陈出一大片喧嚷热烈的表象,满眼灯红酒绿,处处欢声笑语。
与17世纪其他的荷兰画家一样,哈尔斯与伦勃朗都有着娴熟精湛的技巧,以至于世人常常忽视了他们非凡的创意。我们可能以为,这些作品是对现实世界一丝不苟的记录,是画家凭借稳健的视野和精准的手笔,煞费苦心地如实呈现在画布上的。但这些画面效果其实是一种巧妙的发明。扬·范·戈因可能像扬·勃鲁盖尔与佛拉芒画家勒朗特·萨弗里(Roelandt Savery)一样,曾在室外画过素描,也可能像丢勒一样,以精准的线条将眼前所见画出来,但他的油画都是在画室里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