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铜镜的产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光今人有,古人亦有之,美人更有之。装饰打扮,让自己以美好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心理,古今亦然。照见自己,了解自我形象,修饰容貌等诉求,催生了镜子这种生活用具。
凉山州博物馆珍藏的明代仙童镜,直径8.2cm,厚0.7cm
镜也称“鉴”,可是最早的镜子并不是金属镜、玻璃镜,是自然界平静的水面,是器皿中清澈的水。表示照看自己容颜,最初的字是“监”,这是一个会意字,繁体为“監”。左上的部件“臣”表示睁大的眼睛,代表观察,照看;右上的部件是跪坐俯视的人;下面的“皿”是“饭食之用器也”(汉·许慎《说文解字》)。严格地说,“皿”是盆盘之类口面较宽可盛水盛物的器物。几个部件合起来,表示人在水盆里照看自己的容颜倒影,故“监”的本义是察看。
这种照面饰容的盘子也叫“监”,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青铜的盛水监,于是字体就演变为“鑑”或“鉴”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鑑,大盆也,一曰监,诸(兼词,于之)可以取明水于月(映照出明月)。从金,监声”——但这仍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镜子。当时的镜子是由青铜合金铸造的铜镜,可以执于手中,不再需要借助水面为介质。